
NEWS
資訊動態
資訊動態
聯系我們
稻米和中國文化
分類:
行業新聞
作者:
來源:
發布時間:
2016-08-26
訪問量:
23
中華文化,廣博精深。以漢字為載體的漢文化,是中華民族的面孔和靈魂,是中華文明之母。而我國的米糧文化,是一直伴隨著漢文化的產生而產生,發展而發展的。因此,我國米糧文化,淵遠流長。
相傳自倉頡創造漢字,就有米糧文字。禾為稻之苗,米為稻之實,禾、米都是漢字部首。從古到今,有關米糧方面的記載數不勝數。自古民以食為天,無糧誰能性命全?吃飯是第一件大事。李紳的《憫農詩》“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。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,已流傳千古,句淺而意深。歷代傳頌的《三字經》寫道:“稻、粱、菽、麥、黍、稷,此六谷、人所食”。
《三字經》的廖廖數語,兩句十二字,言簡意明,內涵豐富而高深。這里最重要的為我們指明了三點:
一是將稻米列為六谷之首,說明它在所有糧食品種中的價值和地位非同小可。無米不成炊,高度概括了中國傳統米糧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科學定位。
二是揭示了米糧文化的起源和發展由來。這里所說的“稻”,乃谷之總名,有早、遲、粘、糯之分。中國在上古之世,未曾有谷,后稷教民稼穡,始知耕田。神農、黃帝,雖制有五谷,中國尚未有全種。至唐太宗祥符年間,遣使臣往占城國求得谷種歸來,中國方得有此全種,以養萬民。據傳,因其谷從占城國來,故名粘谷。糯谷是粘谷內選其軟者,曰糯,即今酒醴所用谷也。又名秔、名粳、名秈。中國稻谷,從無到有,從選種育種到更新品種的全過程,是一個不斷實踐探索發展提高的過程,也是米糧文化日益豐富發展的過程。
三是進一步指明了“此六谷,人所食”的重農重糧的深刻哲理。闡明了米糧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的聯系,以至聲聲貫耳,眾口成頌,久唱不衰。
大米在我國是最基本的生活資料,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大宗主食品。試想沒有米糧,人沒有飯吃,怎能生存繁衍,人類社會怎能發展進步?從這個意義上說,米糧文化是人類文明的基礎,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米糧生產、流通、消費文明的總和。
關鍵詞: